智能制造网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智能制造网APP

安卓版

智能制造网小程序

营销推广更便捷

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印染机械>资讯列表>《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23年10月30日 14:57:02 人气: 26556 来源: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一、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有序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加快实现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88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川府发〔2022〕37号)等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实际,制定《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二、指导思想
 
  《方案》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节能降碳和循环化改造为抓手,以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为先导,加快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三、总体目标
 
  《方案》明确了四川省工业领域碳达峰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9.5%;“十五五”期间,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确保全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峰。
 
  四、六大重点任务
 
  《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了26条重点任务。一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二是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要以节能提效为降碳抓手,大幅提升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进工业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三是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聚焦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不同领域绿色制造标杆典型,示范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夯实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循环利用,强化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五是加快工业绿色低碳科技变革,加强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变革支撑工业领域碳达峰。六是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四川省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两个重大行动
 
  《方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碳达峰重大行动。一是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纺织、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及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理清降碳路径、明确低碳发展路线,分业施策、科学规划,持续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强度降低。二是助力全社会达峰行动。发挥工业产品对全社会的支撑作用,加大绿色低碳产品、绿色低碳装备、绿色低碳交通工具、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供给,助力全社会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六、政策保障
 
  《方案》强调优化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构建四川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二是建立核算体系,积极推进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碳排放实测技术等发展,提高统计核算水平。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发挥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引领作用,构建四川省工业领域降碳地方标准体系。四是强化财税支持,强调落实税收优惠,发挥金融工具对碳减排的支持作用。五是健全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培育壮大碳排放服务机构,推广新型专业化绿色服务模式。六是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京津冀等区域及周边省(市)等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合作。
 
  七、组织实施
 
  为确保《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将从三个方面加强组织实施。一是加强统筹推进,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工作指导,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要求各市(州)和相关责任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三培育人才队伍,加快培养绿色低碳相关技术研发、产业管理、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